09-散料编带的定义

使用散料编带供料算是OpenPnP中最常用的一种供料方式。
即使您已使用上了电动飞达,对于那些不常用或用量不多的元件,使用散料编带供料,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散料架上散料编带的定义类型选择:ReferenceStripFeeder

 

9.1 散料架的使用

使用散料架,我所经历的一些痛楚:

容易外力移位。散料架因外力移位后,所有已定义的编带都需要重新定义。这些外力可能来自:撕料带膜时用力过大、定位取料高度时吸嘴下降过猛、更换电路板的时候不小心碰到散料架等。

撕料带膜的时机。我一般会在裁剪出料带段后,提前撕起编带开头的一小段料带膜,然后再装入散料架内。等到散料架放置到台面,完成所有编带位置和取料高度的定义后,最后再去撕料带膜。提前撕起的这一小段,比用镊子去扣料带膜,更容易一些。建议是用多少料,撕多少料带膜

更换料带不方便。上了台面之后,对散料架的任何直接操作,很容易导致散料架或编带的移动。如果某条编带用光了,而隔壁还有已撕了膜的带料编带,这个时候完全不建议你在台面上操作散料架或更换新的料带。否则,很大概率会造成整个散料架移位,或者打翻隔壁料带内的元件。请提前计算好实际用量,用多少,裁多少。整盘散料架都用光了,再集体更换料带。

预防静电。含有极细小或轻小元件的塑料编带,不建议上散料架,撕料带膜过程中如果产生静电或手上携带静电,再加上取料时伴随有震动,会让小元件齐刷刷地立起来,不消除静电,很难重新摆回原位。

取料时蹦料。元件底部在散料架的槽内是悬空的,来自取料时吸嘴的撞击,可能会造成蹦料。

底部磁力要够。如果您用的是DIY的散料架,一定要保证配置足够多的钕磁,而且散料架底部要平整,保证散料架能可靠、牢固地吸附在台面上。

换料考验耐心。换料过程,涵盖了重新裁剪、安装新料带,重新定义高度,重新定义料带位置,重新撕膜等一系列操作。整个换料过程非常考验您的耐心,贴片5分钟,换料半小时都有可能,特别是当需要裁剪的编带段比较多的时候。

 

一些使用经验和小技巧:

同一个料带槽内,可以摆放多条不同元件的料带段

同一元件也可以在散料架上放置多条料带。将这些同元件的料带全部定义出来并勾选使用即可。任务过程中,如果某一条料带用光了,会有个弹窗提示,点击继续,OpenPnP会自动关闭当前的空料带,并从同元件的下一条料带中进行取料,前提是必须设定好每条料带的供料上限数值(这个下面会讲)。

③编带上最好做好标记,如纸编带用笔写上10K,100nf 等。防止编带在飞达定义时,忘记或弄错了元件信息。

极性元件最好使用散料架,而不是散料托盘(LoosePartFeeder),务必关注元件的极性方向(这个后面细说),散料架是可以产生极性位置约束的。

⑤取料高度是吸嘴接触元件表面并稍带有一定下压时的实际高度,取料高度与元件高度没有任何关联。元件高度只跟何时放料有关。

⑥取料高度定义时,我一般不撕膜,避免打翻其他元件。

⑥我一般不使用视觉定位功能。只使用参考孔位置和居后孔位置即可完整定义一条编带,而且定位精准。用了视觉定位反而会产生很多次生问题。

⑦放置散料架至台面后,我一般会用顶部相机,手动微调散料架的摆放角度,让散料架大致的与Y轴方向平行。散料架尽量不要大角度斜向摆放。

⑧请保护好纸编带,避免弯折,弯折后的纸编带,在安装过程中很可能会被压缩实际长度,导致定位孔间距不准。

 

9.2 定位孔的选取

下方链接是官方wiki关于散料编带飞达的一些内容,其中介绍了关于定位孔位置和取料时的行进方向的关系,以及元件在料带中的角度等内容。

官方Wiki:关于ReferenceStripFeeder的介绍

下图是我总结的信息:

散料编带定义和取料行进方向

下面是基于官方Wiki,我做的一些补充:

①标准8mm编带为例,上图左边第一幅图是我常用的编带铺设方式。

②不论是何种宽度的编带,当元件间距占据多个料带孔时,其定位孔到底应该选哪个,我用一个动态图来描述:

用文字简单描述就是:顺着取料行进方向,贴近 元件槽中线 最近的那个孔,就是该元件的定位孔

编带定位孔的选取

③引申出来的一个小技巧:

在裁剪8mm料带段的时候,要注意:请保留 最后一个元件 左下角的那个编带孔。

9.3 散料编带的定义

为顶部相机选择Fiducial标尺:可以更改基准圆的大小,以此为参考,能够更直观地获取定位孔的圆心。

修改顶部相机的十字线标尺

 下面是定义一条散料编带的完整过程: (已提前通过吸嘴获取取料高度的Z值:-12.3)

 定义一段散料编带

 期间涉及到一些概念:

料带元件方向这个参数很关键,对于具有极性的元件格外重要。

请暂时不要去管来自EIA-481中有关元件0°方向的技术规范,记住下面的这一句话就行:蓝线对蓝线,极性不会错。

解释是:

飞达定义时顶部相机的蓝色线为料带中的元件方向,与导入坐标文件后,电路板上该元件所呈现的那条蓝色线,是同一根线,两者相对元件本体的方向应该保持一致。

  • 当然底部相机也有一条蓝色线,只要你的散料架不是大角度斜向摆放,就不用去管它。
  • 不用去管EIA-481中0°规范的原因是,您使用的封装有可能一开始就没按照规范来。这样就会导致坐标文件中元件的那条蓝色线的方向,是不对或不规范的。
  • 对于极性元件,最好是,查看电路板上该元件的方向,再结合编带中元件本身的极性方向,最后再对料带元件方向进行定义或更改。
  • 我的印象中,设定为 -90 的次数是最多的。
  • 蓝线对蓝线,适用于所有的飞达设定,不论是散料架,散料托盘还是电动飞达。

编带宽度:常见的一般情况为8mm、12mm、16mm、24mm都是整数,对于某些不规则的元件,例如7805,大吸嘴放置于元件槽的中心点时,有可能是偏的,如果有漏气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编带宽度,让中心点产生一定的偏移。

元件间距:两个相邻元件之间的距离,一般为4mm的倍数,最小为2mm,也是整数。而且料带中的两个相邻的导向孔之间的距离都是4mm,可以以此为参考。

供料总数上限:飞达定义完成后,点击右下角应用按钮后,再点击自动统计供料总数按钮,进行统计,用于判别料带否是被取空。如果保持为0,则该功能不生效,也就是会沿着定义的取料方向,一直取料。我的建议是需要自动统计一下。

视觉定位:我很少启用,干扰的因素太多了,识别准确率和可靠性不怎么高。而且图像识别还会占用太长的时间。

参考孔的位置:即第一个料的编带孔位置,其中的Z值,就是取料高度,是一个负数值。

居后孔的位置:原始英文为Next Hole Loaction,直译是下一个孔的位置。但是请注意,居后孔 ≠ 第二个元件的孔!!我使用居后孔是为了防止概念和理解的混淆。鼠标放置在居后孔的位置文字附近,会有提示信息:

参考孔之后,另一个孔的位置。它可以是顺着料带取料方向的任何一个孔,只要它的位置在参考孔之后。(可以是想要使用的料带段中最后一个元件的参考孔)

⑧定义期间,别忘了经常点击右下角的应用按钮。

⑨定义完成后,请勾选右上方飞达的Enable,让该编带投入使用。

⑩在任务进程期间,任何一枚从该飞达送出去的料,如果因某些情况,导致中途弹窗示错。则该散料编带飞达Enable的√会自动被抹去。排除问题后,需要再次勾选Enable,重新启用该料带。

 

 本章小结和经验分享:

1、飞达名称支持自定义,支持中文。

2、飞达定义期间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应用按钮。

3、飞达按钮:

飞达按钮

①新增飞达;

②删除选中的飞达;

③从当前位置吸取一枚元件;

④当前供料计数+1,也就是供料进位+1;

⑤顶部相机查看当前供料元件的位置,一般用于检查飞达定义是否正确,十字中心所指向的位置,就是吸嘴尖取料的位置;

⑥将操控面板上已选择好的吸嘴,实际指向当前元件的供料位置和高度,此时并不会开启真空泵,一般用于查看吸嘴尖怼到元件的位置是否合适。

对于散料编带,我一般会连续依次点击按钮④⑤⑥,通过模拟吸嘴取料,根据吸嘴尖的位置,来判定编带的定义是否正确。

补充:

回收元件:在左侧操作面板旁边的特殊功能内,有个元件回收按钮,可以将吸取的元件重新放回原来的编带料槽内。对散料编带飞达有效,电动飞达无法进行元件回收。

4、料带元件方向下方的供料重试次数和取料重试次数是给视觉定位用的,我一般不做修改,保持默认,而且视觉定位又不使用。

5、使用两个收尾的编带孔来定义一条编带,属于一种强位置关系,足以得到一条编带的所有信息。

6、当前供料计数会随着取料过程自动+1,当手动点击④⑤⑥完成编带检查后,别忘了点击计数清零。

7、其他3种常用的飞达定义类型:

①ReferenceTubeFeeder:管料飞达或叫震动飞达,通过一个位置来定义取料位置,我一般是用镊子取一枚料放在散料托盘里进行供料。

②ReferenceAutoFeeder:电动飞达的定义。这个详见后续CleverFeeder的章节。

③ReferenceLoosePartFeeder:散料托盘中,通过视觉进行散料识别的供料方式,群文件中有我当初做的教程视频。

 

 

下一章:10-元件的底部视觉识别

阅读下一篇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在发布前都会经过审核。

此站点受 reCAPTCHA 保护,并且 Google 隐私政策服务条款适用。